编者按 农业农村部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发现了盾叶胡椒、黎氏兰等一批新物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增加了资源战略储备。
201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正式出台。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视频会,深入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今年,山西、内蒙古等14省(区、市)农作物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启动,标志着“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近日,记者来到山西、贵州两地,探访了当地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进展情况。
“‘紫皮八月瓜’全身都是宝,成熟后裂开一个口子香气四溢,鲜食可口,也可晒干做药材;沿河县友谊村收集到的‘白扬糯’,当地土家人打糍粑用的土品种;有上百年栽培历史的‘刺苞谷’品质好,膨胀系数大,是当地大松村专门制作爆米花的品种……”据贵州省铜仁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组组员王荔介绍,该组承担的8个普查县区中,各地代表性资源各具特色,收获不小。目前普查工作已告一段落,后续将对征集到的资源进行进一步鉴定评价,同时做好资源的归类鉴定和保存工作。
在今年新启动的14省(区、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地方资源,这些品种或高产、或优质、或抗病,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我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多样,普查收集工作繁杂艰巨,绝非易事。
找出来——挖掘出一批古、珍、特、优地方品种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后期种质扩繁和保存利用,此次普查行动中每份资源入库前,都要进行全面详细的登记,登记信息包括征集地点、名称、用途、生长习性、采集方式、提供人信息及样品照片等,相当于品种的“身份证”。
在普查工作中,山西省下足了功夫。“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需要填写1956年、1981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节点的基本情况,往往需要气象、统计、档案、林业等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山西朔州调查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种业部门的组织和指导下,普查人员到气象局、统计局、县志办、林业局、水利局、档案局、教育局等部门对当年资料进行了查找,同时走访老农技、老种子人员,尽量完善种质信息,让每份资源有据可查。
在朔州市普查与收集试点县平鲁区,从调查种质资源生长表现,到整理资源信息,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筛选提纯,历时6天、行程530公里、覆盖全区13个乡镇,共征集资源42份。
在科学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截止到9月30日,山西省共收集种质资源4814份。其中,作物种质资源2521份,果树资源1042份,其他资源625份,抢救性调查种质资源收集596份,名、特、优资源136份。有100年种植历史的老白芝麻、200年树龄的公母软枣树、300年树龄的流苏茶树、500年历史的早熟官滩枣以及1000年树龄的酸枣树、银杏树、翅果油树……每一份资源都来之不易。
收起来——抢救性收集珍稀、濒危野生种质资源
如此宝贵的种质资源收集上来,如何保存?在贵州省仁怀市,调查组专家、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万萍告诉记者,因为征集的地方特色资源绝大部分为当地老农户在房前屋后自种自留,种子量很少,有些资源甚至只有一株。另外,活体材料从原生环境取回,不适应环境条件而死亡的情况也常有发生,为了把宝贵资源留下来,征集后的扩繁和保存同样十分重要。
“截至目前,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开展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面普查,抢救性收集资源6万多份,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启动。为什么叫“抢救性收集”?
“据初步统计,完成普查的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6省(区、市)375个县,1956年至2014年间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高达71.8%。随着普查行动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速度日趋加快。”为此,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分担忧,“希望此次‘行动’的开展能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下一步,相关负责部门将按时完成征集资源的任务,并对已收集资源开展鉴定评价,确保尽快编目入库保存,争取在2023年完成‘行动’全部预期目标。信息系统整理后,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内开放共享。”
用起来——资源开发为优势产业注入“源头”动力
金秋十月,贵州修文县谷堡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已经进入采收期,茂密的藤蔓上,圆润饱满的果实摇摇欲坠。
通往基地的路边,几棵零星种植的猕猴桃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株野生猕猴桃可是宝贝。”调查组专家、贵州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唐冬梅告诉记者,这是当地野生珍稀资源,花量大、花粉活力强,花期长达15-22天,经过进一步改良优选后,可作为授粉树可增加坐果率,改善猕猴桃商品性和口感,在品种改良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目前正在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修文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在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的同时,还开发出猕猴桃籽油、果汁、果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创建了“7不够”品牌,大大提升了猕猴桃全产业链的附加值。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猕猴桃成了修文县助农增收的致富果。
“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修文县副县长谭永红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修文县开始种植猕猴桃。为了选育适宜本地种植的猕猴桃品种,当地从10多个猕猴桃品种中遴选出品质特优的当家品种“贵长”,选育试种成功后迅速在全县推广种植。经过30多年的培育改良,目前种植面积覆盖全县12个乡镇、108个行政村,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修文县只是贵州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十二五”以来,全省猕猴桃产业发展迅猛,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省级猕猴桃资源圃,“贵长”“贵丰”“贵露”“贵蜜”等优质品种选育成功,“贵系”猕猴桃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如今,修文“贵长”猕猴桃和水城“红阳”猕猴桃已成为贵州精品水果的亮丽名片,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种质资源的应用价值难以估量。除了猕猴桃,优质高粱品种带动贵州白酒产业蓬勃发展便是另一典型。“红缨子”“红珍珠”等当地高粱品种糯性好、角质率含量高、出酒率高、耐蒸煮,成为贵州茅台等众多品牌酒厂青睐的特用品种。2017-2020年,仁怀市累计种植订单高粱面积108万亩,累计产值达19.89亿元。
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市场才能更注重品种创新和种质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我市力合、金黔等蔬菜种业企业不断加强贵阳小青瓜、贵阳白棒豆等特色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加强了对花溪小慈姑、贵阳地方野苦蒜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这些地方名特品种已成为我省蔬菜产业基地的当家产品。”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玉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