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夏家河村距离民和县城30多公里,属于半浅山地区,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贫困户76户,贫困人口329人。2015年精准扶贫开始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抓班子、强产业、真帮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使夏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的发力点首先瞄向了“谱好党建引领曲”。驻村工作队员驻村伊始,挨家挨户促膝谈心,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通过采取推行村务公开、党支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深化“两委”班子成员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固定党日”活动等措施,加强了群众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参与,做到村级大小事务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借助召开村民大会、走社入户、进棚圈和跑地头,持续宣讲精准扶贫政策,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中央1号文件等精神,将党的好声音传播到家家户户,有力推进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村党支部凝聚力逐渐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
为巩固好全村脱贫成效,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道德讲堂学习活动,从感恩教育开始,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大力倡导文明简朴的社会新风,切实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特别是通过分析人情债带来的种种危害,教育村民自觉摒弃旧习俗,树立新风尚。
如今,村上的大操大办之风有所遏制。有老百姓在闲聊时说:“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受教育,转变老思想,感谢党恩,适应新生活”。不仅如此,村上还举办了扶贫攻坚知识竞赛和“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卫生户、脱贫光荣户评选表彰等活动,激发了正能量,振奋了精气神。
“唱好产业致富曲”是农村脱贫的基础。夏家河村于2017年底整体脱贫退出,如何巩固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成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主要工作。
村里主导产业是发展养殖业,76户贫困户有30户从事养殖业,且养猪户居多。2018年猪肉市场不景气,村里养殖户出现了空棚现象,为防止出现致贫返贫,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开村民大会、上门讲政策、做思想工作,积极鼓励村民不要放弃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派出单位先后投入26万元的居家养殖项目,为残疾贫困户送鸡苗8000只、发放羔羊87只,有力推动了村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今年以来,随着禽肉市场价格上涨,昔日的养殖贫困户赵占福、夏英、安银儿等变成养殖专业户,腰包鼓了,养殖户也笑得更开心了。
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闲暇之余,村里的妇女做起了传统手工刺绣。残疾妇女夏文仙在省市县的残疾人刺绣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赛结束后,她以“支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了民和县仙绣有限公司。公司现有从业人员56人,其中26人是贫困人员,3人是残疾人。公司的成立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又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让村里的妇女们坐在家门口挣钱,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夏家河村虽然已脱贫,但村里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仍需要帮扶,驻村工作队依旧“弹好真诚帮扶曲”,发挥“娘家人”的优势,关注村里贫困弱势群体,协调县残联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精准适配了轮椅、坐便椅、拐杖等用品用具,为残疾人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还利用县残联帮扶的8万元资金,将旧党员活动室改建成残疾人、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让村上的弱势群体集中参加康复、娱乐文化活动,也让村民锻炼、休闲有了好去处。
思想变了,观念新了,干劲足了。夏家河村从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倡导文明新乡风、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着手,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实现了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足联动推进,真正走上了致富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