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十多岁的谭生福原本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柯柯镇东沙沟村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走南闯北多年后,在目睹了与外地的巨大差距后,他对改变家乡面貌的愿望越发强烈。
回乡后的谭生福就将自己的生意放到一旁,花了6年时间,令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让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多元提高到了9000多元,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4年,谭生福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就开始谋划全村的发展思路。谭生福心里明白:“村里要发展要致富,建强支部是核心,建优班子是基础,凝聚民心是关键。”
敢想敢干,谭生福就开始多方争取资金17万元,为村里打造了设施齐全,功能合理的党团示范点。村民干部们第一次在新建成的党团示范点开会时,不禁喜上眉梢:“这么好的阵地,文化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一应俱全,开会搞活动都有精气神儿了。”
很快脱贫攻坚的战役在海西大地打响,谭生福感到这是一个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契机。
在第一时间,协同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核算,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15户34人,并按“一户一策”政策制定了脱贫计划。同时他还与第一书记、村“两委”借助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一道收录了村级相关信息,实现了村民信息的综合管理,做到了贫困户经济收入、致贫原因、脱贫计划等信息清楚明了,为全镇整体脱贫摸清底数打下了坚实基础。
看到发生的变化,谭生福信心更足了,他又为村里的发展跑项目、谈招商,先后争取到各类扶贫项目资金达163.8万元。
谭生福利用村集体资金建成了19间商品门面房,年纯收入达8万多元。2017年利用320万元旅游扶贫资金、60万元村集体资金在茶卡盐湖景区建设了800平方米的宾馆,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村集体资金保值增值。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是个别贫困户却成了谭生福心里始终放不下的一块石头。赵国斌就是其中之一。
谭生福说,50岁的赵国斌很早就和妻子离婚了,自己还有肺心病,干不了重活,爷俩的生活就靠着24岁的儿子在外打工。也是赶上了好时候,2016年赵国斌成为护林员,年收入32000多元,儿子赵亮参加了技能培训,学习挖掘机驾驶,现在在工地开挖掘机,一个月工资8000多元,2018他也结婚了,妻子在镇上从事公益性岗位,月收入2000多块,如今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奔头。
为帮助赵国斌家过上更好的日子,谭生福就主动与赵国斌结对认亲,有空就去找他谈发展、谋划致富的新路子。
一来二去,在党支部的帮助下,赵国斌申请了“530”贷款5万元,购买绵羊50多只搞起了养殖。赵国斌说:“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路越走越宽,现在我一年养羊还有2万多元的收入。”
和赵国斌一样,村里不少贫困户在谭生福地帮助下,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的大事小事都是咱家的事,路走对了,大家一起奔小康的路子也就不远了。”谭生福不仅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更把它变成了现实。
2016年,谭生福探索打造出的“村级主办、互助服务、自我保障、社会参与、民政监管、政府支持”互助养老模式的东沙沟村日间照料中心,真正实现了全村36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解决了因照顾老人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了群众安心务工创业。
谈起现在的好生活,脱贫户朵长生竖起了大拇指:“现在村里党建室宽敞明亮,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到位,儿子当了护林员,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每年我们还有2000多元的分红收入,这都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多亏了村里有个带头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