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三猛乡距县城54公里,全乡有上万亩梯田,适宜种植梯田红米等农作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原生态的梯田红米、鱼、鸭等特色农产品。
“如何把红米变成钱?如何让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让群众的兜鼓起来?”一直是压在党委政府干部心里的一座大山。要破解这一难题,让产业“活”起来,让红米“红”起来,等靠不是办法,必须迈开双腿跑起来,多走多看多学。
近年来,三猛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立足资源建平台、带动增收建机制、以点带面促丰收和带动增收促脱贫趟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2019年,三猛乡充分利用省政协办公厅挂包腊姑村委会的机会,组织部分乡村组干部在省政协办公厅领导带领下,2次深入大理、德宏、楚雄、文山、迪庆等州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将梯田红米种植作为三猛乡产业发展重点。
为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提升梯田红米附加值,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了221.5万元资金,在腊姑村委会建成年加工红米5000吨的红米加工厂。红米加工厂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有管理和销售经验的企业,租赁厂房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将厂房及机器设备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又将部分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梯田红米收购补贴,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进行梯田红米收购补贴,不仅实现了腊姑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也确保加工厂能投产、稳得住、惠农户,实现了贫困户靠产业发展稳定增收。
红米加工厂建成后,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实施,建立运作模式和两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乡政府为项目监管方,腊姑村委会为资产产权人,合作社为经营方,对所帮扶贫困户进行明确界定并造册管理。按照各方相关“责、权、利”,乡政府主持签订相关协议,并监管执行。
为引导群众发展梯田红米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精准脱贫。红米加工厂充分利用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村与企业联手,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充分利用企业发展优质红米产业种植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利用贫困村土地资源、梯田红米传统种植优势、扶贫资源和农户发展红米产业的积极性,免费供种和自主采购优良品种相结合提供优质种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效解决农户缺技术、缺资金、找市场、企业缺米源的矛盾,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实现磁性对接,形成稳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协调县农科局,组织乡农技站等专业人员组成小分队,从红米的育苗、移栽、管理、收割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驻村工作队帮助加工企业协调相关许可、认证等,目前该加工厂已经获得了生产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资质,生产的红米已经通过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产品认证,入选《全国扶贫产品目录(第六批)》,通过绿春电子商务平台特产馆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渠道进行销售,进一步提升了哈尼梯田红米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了市场规模。
加工厂建成后,租金变成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且反哺种植户。红米进行精深加工后,进一步提高了附加值,群众收入高了,种植红米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持续耕种,对于保持梯田的肥力,保护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种植梯田红米,每亩收入比种植杂交稻提高近900元。随着红米种植效益的逐渐显现,农户的种植热情日益显现,吸引了部分村民回流。工作中,该乡实行种植补贴,为农户提供红米种子。2020年,共补贴红米良种4700余公斤,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00余公斤,惠及建档立卡户1048户。在红米收购时,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进行收购补贴,共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红米30余吨,补贴20000元,惠及建档立卡户30余户。
“目前,三猛乡梯田红米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量达到1050吨,产值约630余万元。” 三猛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严格按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办法》,实行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鼓励农户有序的进行土地流转,改变“小打小闹”的生产模式,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将腊姑梯田、桐株梯田打造成为绿色无公害红软米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稻田鱼、鸭养殖,实现种养殖业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