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树形,还要铸魂。
近年来,梅河口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点,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促进乡风文明等举措,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奋斗,久久为功。在建设中,梅河口市严格要求:美丽乡村要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乡村的美,不仅要美在自然,美在生态,更要心里美、人文美,要万种风情、各有特色。
如今,这个新兴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正筑梦于田野,奋斗在乡村,全力绘制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唯美画卷。
冬日的梅河口,静谧美好。
行走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宽敞整洁的马路,清新别致的农家院,风格独特的文化墙,美丽人家与远山白雪相映生辉……
近几年,梅河口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抓,深入开展垃圾治理、柴草垛搬迁、美化绿化、“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百村示范”工程等重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梅河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显著,干净、整洁、和谐的乡村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目前,全市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安装固定垃圾箱3600个,垃圾桶6.8万多个,建设农村厕所3.3万座,按行政区划建立了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3个,建立了327支1104人的专业化环卫队伍,配备保洁车辆1029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星级户总户数达到7.1万户,完成“百村示范”创建150个村。
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
高位推动,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2018年以来,梅河口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全面开展了垃圾、厕所、污水、柴草垛搬迁、农民生活方式“五大革命”,在全省率先实施“百村示范”工程,以打造“示范村”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发展,全市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突出顶层设计。制定了《梅河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了百村示范“五统一”创建总要求,围绕10项创建标准,绘就新农村建设的壮美蓝图。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农村、住建、自然资源、水利、行政执法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各行政村也都相应建立了组织机构。
把农村环境整治和“百村示范”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实行“三个一”督查制度,营造了从严、从实、从细的整治创建氛围,推进整治工作有效落实。
制定和完善配套工作制度。确定例会制度,健全市级领导督办制度,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总结部署和落实推动,及时反馈督查信息督促工作开展。
强化资金保障,高效实施。3年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示范村150个,拆除私占公共用地违章建筑和院内简易棚厦2.65万个、破旧杖墙15万延长米。新建围栏31万延长米、新建棚厦5442个、新建玉米楼1132个,打造标准化菜园56.3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的垃圾箱全部达到防飞扬、防恶臭、防渗漏的“三防”标准,3个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各乡镇将80%的资金收入用于环境建设,各行政村收入的50%用于本村的环境建设。资金的不断注入,最大限度满足了农村环境整治的工作需求。
百村打擂比拼,村容村貌“洁净美”
房屋装修时尚、农家院落气派、村落干净整洁,是梅河口市乡村最醒目的“标签”。
从市区驱车40多分钟,来到康大营镇宋家街村,一幢幢农家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马路宽敞笔直,统一建造的仿古大门让人眼前一亮。
60岁的王玉龙打扫完房前屋后卫生,惬意地欣赏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和门前的景观。
“以前村里脏乱差不说,自家卫生也马马虎虎。为了改善环境,镇里和村里没少下工夫:安装栅栏、补贴建设彩钢仓储房、进行庭院硬化。现在村里不仅环境好了,大家的自主意识也提升了。”王玉龙兴奋地告诉每一位来访者。
宋家街村的蝶变只是一个缩影,体现的是梅河口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定决心。
2019年,梅河口在全市303个行政村分3年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每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100个,到2021年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全覆盖,以此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大提升,率先走出具有梅河口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美丽乡村,规划引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乱、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的“五统一”创建总要求,梅河口确定了《“百村示范”工程建设方案》,明确了10项创建标准,通过举办镇村环境“擂台赛”,村容村貌由“脏乱差”向“洁净美”加速转变。按照花园式村屯和标准化菜园的要求,精耕细作“园子、院子、屋子”三篇文章。“示范村”创建不搞“一刀切”,不搞百村一面,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面子”到“里子”,从干净到美丽的蝶变。
拆违治乱,建景造型。全市拆除危旧仓房2126个、简易棚厦5240个,以及破旧畜禽圈舍、玉米楼、厕所5000余个,破旧杖墙18万延长米,占拆乱计划的993.2%;打造完成标准庭院8692户、新建围栏16万余延长米、整理标准化菜园44万多平方米、新建仓房3950个、铺设庭院甬路9.8万多平方米、水泥硬化庭院11万多平方米、新建垃圾箱2152个、清理沿线沟渠560公里,打造节点微景观点389处。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康大营镇康大营村、一座营镇穆家店村、黑山头镇自强村农户庭院发生了质的变化;山城镇东花园村、进化镇通河村、红梅镇四八石村突出乡风民俗、挖掘历史底蕴,展现出独有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山城镇河南村、小杨乡古城村、水道镇龙头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文化氛围明显提升,休闲旅游农业粗具规模……
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在改造建设过程中坚决按照规划设计、工程时限要求施工,实行市、乡、村三级领导包保联动攻坚,通过开展镇村“擂台赛”激发各乡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打造村村是风景、处处是美景的美丽乡村,确保了百村示范工程高质量完成,全市乡村形成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全域美景。
多元参与,综合考评。评比考核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采取由分管市级领导牵头,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考核评定小组,一个标准对示范村建设的各项目标进行打分,确保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同时,把日常维护管理列入到年终绩效分值,推进长效管理机制发挥作用。
如今,一个个兼具颜值和气质的村屯,在梅河口大地闪亮登场。
产业兴旺,做大做厚农业家底
产业,是乡村持续兴旺的源头之水。让美更有底气,更有生命力。
双兴镇是远近闻名的木耳之乡,全镇313户农户从事木耳种植,年产木耳260吨,户均增收1.6万元。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民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新挖掘木耳文化,镇里创办“木耳文化节”“木耳采摘节”,配以各类民俗歌舞表演,吸引梅河口市区和周边县市游客,增加木耳的附加值。
引领示范,推动了产业的兴旺发展。目前,梅河口市培育形成了木耳、中医药、果仁加工、酿酒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向品牌化、绿色化、标准化转型。
旅游是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梅河口市把乡村旅游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了扶持民宿发展的奖励政策。打造出宜居东太平村、七彩高杨树村、乡韵双凤村、民俗古城村、红色邱凤村、民宿河南村等14个以文化体验、民俗休闲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民宿村,兴建各类休闲农庄、农家乐86个,发展采摘园14个、农业景观8个、农业基地10个,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到梅河口休闲度假。仅2020年,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0.1亿元。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携手相牵,让农民的家底儿越来越厚。
塑造文化之魂,幸福生活比蜜甜
美丽乡村,人文美,才是真的美。
每天茶余饭后,随着炊烟散去,曙光镇曙光村村委会广场都是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休闲长廊里三三两两村民在拉家常,广场上男女老少踩着鼓点扭着秧歌,伴随音乐跳起时尚广场舞,老人们惬意地打着门球,宽敞明亮的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书画室里人头攒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梅河口市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村民“外表美”、“口袋鼓”的同时,不断深入挖掘农村文化蕴含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了文明乡风的勃勃生机。
雪后的山城镇河南村,一间间朝鲜族特色民居被一片洁白笼罩。翘起的屋脊,传统的地炕,“民宿+养老”的理念,让附近村的老年村民享受到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民居外面的小广场上,不仅有健身器材,还有特色门球场。“朝鲜族村民喜欢打门球,早晚的时候这里人特别多,尤其在节日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热闹异常。”说起村里的日常生活,村民们满是欣喜。
近年来,梅河口市充分发挥乡村本土文化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使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振兴融为一体,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村文化迸发出活力。
乡村之美,不只风景。“只有实现农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从‘富起来’到‘文明起来’的转变,美丽乡村才会变为美好的现实,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梅河口市相关负责同志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