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清迈良园田园综合体内,成片的冬闲田已长满紫云英,旁边新修的粮仓散发着稻谷的芳香。
“今年500余吨稻谷都是放到这里的。”78岁的李则民是清迈良园创始人。这几年,他从村民手中陆续流转了上千亩土地,规模种植水稻。因为农用地不能搞建设,园区需要的粮仓、加工厂、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无法落地,这使他颇为烦恼。“前几年,稻谷丰收却没地方存放。”
2018年,长寿区在全市率先施行“点状征地”政策,在八字村试点探索破解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难”。现在,李则民的用地问题得以解决,清迈良园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500余吨粮食需要粮仓
上世纪80年代,李则民外出打拼,积累了丰厚资产。2014年前后,他回乡祭祖,看着杂草丛生的庄稼地,人烟稀少的农家院舍,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一年,怀着对乡土的眷念,他毅然返乡创业。
八字村地处明月山脚,风景宜人、土壤肥沃,李则民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0亩土地,投入2000万元,对农田实施宜机化改造,开展规模化水稻种植。很快,他遇到一个令他头疼的问题:过去,李则民租用周边农舍暂时储存收获的稻谷。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后,产量达到500余吨,村民的农房已装不下这么多粮食。他只好向相关部门申请土地调规用以修建粮仓。
“眼看稻谷即将收获,可审批迟迟下不来。”李则民回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不仅需要用地指标,且一连串的审批流程颇为繁杂,就是跑各个部门衔接、递交材料等就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没办法,只好先搭建个临时粮仓。”
很快,这个占地只有5亩多的临时粮仓,因为未批先建,被要求限期拆除。与此同时,一些村民也因为临时粮仓占地要求给予补偿。为此,李则民几度打起了“退堂鼓”。
“点状征地”让粮仓建了起来
“有计划、有资金,用地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多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纸面,无法实施。”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点多、面广、量小,而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按要求,允许预留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也不能超过5%,且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李则民说,“农业产业配套设施用地难,像我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
2018年,长寿区在全市率先施行“点状征地”政策,并在八字村试点探索破解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难”。长寿区规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红线的前提下,长寿区把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用地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实施点征点供,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按照占地面积、建筑半间距以及必要的环境用地进行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征迁,完成点征的土地再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给业主。
有了政策支撑,当地政府将清迈良园修建粮仓所需的4亩多地纳入点征范围后,省去了科研、立项、勘察等繁杂程序,很快便获批为建设用地。此外,政府又针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给予每亩30万元的征地补助。最终,李则民仅以每亩15万元的成本价便拍得这块土地。
李则民的用地困难解决了,粮仓终于建了起来。
企业壮大了村民也受益
这两年,八字村完成点征土地共有11亩,全部被李则民拍下。他用以修建米酒加工坊、农产品展销区、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配套设施。
“用地难题解决,企业干劲儿更足了。”今年,以水稻种植融合二三产业发展的一期项目预计年综合收入将达2600余万元。园区自行加工生产大米、杂粮、米酒、饮料等十余种农特产品,大幅提升了水稻产业的附加值。李则民坦言,“现在,清迈良园步入发展快车道。”
点状征地不仅帮李则民化解了用地难题,被征地的村民也得了实惠。在清迈良园务工的张淑芬就有1亩多地被纳入了“点征”范围。她告诉记者,不仅各项征地补偿款加起来共有1万余元,政府还为他们缴纳了社保,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去年起,她由短期工转为长期工,每月工资收入在3000元左右。
“清迈良园壮大了,对当地群众的带动更大。”现在,李则民每年长期用工人数在90人左右,再算上短期季节工,每年园区工资性支出就达500余万元。“下一步,在旅游产业上做文章,带动周边发展民宿、果园、温泉度假等综合项目,让更多村民分享到乡村振兴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