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山深处的李家乡,是海东市乐都区海拔最高的一个乡,离焦家岭不远处的民族村,又是全乡最先脱贫的一个村。
在民族村村委会一楼的值班室里,驻村第一书记张虎庆和扶贫工作队队员甘露坐在电脑跟前盯着屏幕,为下一笔村民农畜产品的外销忙碌着。
作为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的帮扶联点村,这个只有201户685人的小村子,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处在贫困的边缘。驻村扶贫工作队到达后,因地制宜地开出了脱贫的三味“药方”——种植+务工+养殖。
马铃薯种植一直是民族村的主导产品,这里海拔较高、土质优良、病虫害少,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然而,每年的收获季节往往也是价格最低的时候,每千克的价格只有七八毛钱。为了增加产值,在驻村工作队员的指导下,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挖了地窖,一部分马铃薯出售后,大部分就地储存了起来,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价格能翻一倍。
然而,市场的价格是瞬息万变的,如何稳定保证村民的收入呢?消费扶贫订单,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今年秋天,民族村两委在驻村第一书记张虎庆的陪同下,前往精准扶贫帮扶单位——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与院党委沟通协调解决农产品销路事宜。
医院党委得知村上的这一困难后,自觉履行精准帮扶责任,依托医院自营食堂的优势资源平台,瞄准民族村特色农产品“扶贫土豆”,主动对接、畅通销路、解决难题,与村里达成共识,职工食堂以市场价每千克2.4元的价格,每月收购2000千克脱贫户种植的马铃薯。而且,倡议职工零采,开展以买代帮消费扶贫活动。
与此同时,扶贫工作队成员建立了微信线上销售平台,用以销售各类农副产品和畜牧品。马铃薯、牛羊肉、土鸡蛋等农畜产品销往江苏惠山区等地的东西部协作帮扶单位,真正做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资源转换,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对于民族村党支部书记童伏彪和村委会主任李学良来说,精准扶贫帮扶单位通过以买代帮的方式,解决了脱贫户农产品销售难题。这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更是增强脱贫户内生动力,提高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送钱送物的扶贫方式相比,消费扶贫更能扶志,能有效解决贫困户产品量小、分散、难以供应的问题,从而帮助脱贫户实现增收。
也许是天气越来越冷的缘故,屋子里变得有点冷了。扶贫工作队成员甘露往炉子里面添了几块炭,炉火立刻旺了起来,两个人开始有点笨拙地做午饭。
简单吃完午饭后,张虎庆和甘露沿着村间蜿蜒的小道,来到脱贫户南树英家中走访。这位昔日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全家4口人享受到了产业扶贫资金后,开始养殖藏系羊。从当初的12只羊到如今繁育80多只羊,一家人走上了养殖致富的路子。这不,民族村里好多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开始通过养殖来致富。全村养殖户的羊有近两千只,牦牛有三四百头。
张虎庆和甘露从村民家走访结束后,又匆匆赶往李家乡政府,与提前约好的副乡长李积金碰面,商量民族村如何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民族村的示范引领在李家乡进一步打造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力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衔接。
回去的路上,天色已经渐渐黑下来了。家家户户乳白色的炊烟与雾霭交融在一起,大山中的村庄变得若隐若现。张虎庆和甘露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决定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默默书写民族村奔小康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