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洋溢天山南北,广袤的农村焕发出全新活力。“十三五”期间,新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1559.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8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425元增加到13122元。农业农村蓬勃发展为全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底气。
“菜篮子”更丰富
“米袋子”更安全
丰产丰收是农业生产不变的主题,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更是新疆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使命。
“十三五”期间,新疆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冬小麦最高单产连创新高,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商品量、调出量连续26年稳居全国首位,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地位持续巩固。
2019年,全区肉、蛋、奶产量达160.6万吨、40.5万吨、204万吨,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2%、24%、31%。居民“菜篮子”产品丰富、供应充足。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稳定提升供应能力的基础上,新疆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全区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南疆“以粮代种”发生率已降至1%以下,农业农村部门集成推广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种植管理技术,为提升小麦生产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南疆果棉间作面积进一步减少,持续推广棉花相同生态区域“一主两辅”用种模式,棉花主栽品种数量由5年前的200余个减少到60余个,改变了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棉花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棉花看新疆的格局全面形成。
乡村更美丽
生活更甜蜜
得益于农村环境的改善,洛浦县恰尔巴格乡阔恰艾日克村村民尔孜古丽·买买提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以前,村里的路是土路,又窄又难走;现在,村里的路是柏油路,宽阔干净。村里的环境好了,我们通过发展农家乐实现了增收。”尔孜古丽说。如今,阔恰艾日克村凭借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和崭新的村容村貌,已成为洛浦县群众近郊游的热门地。
卫生厕所快速普及、脏乱差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垃圾污水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座美丽村庄成为“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全区9100余个行政村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入手,因地制宜、由易到难、梯次推进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做好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农村沟渠等任务,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村容村貌改善提升的同时,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变得更足,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在阿瓦提县多浪乡玉斯屯克多浪村,分类处理垃圾已经写进了村规民约,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现在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
村容村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短板逐一补齐,一个个美丽的农家庭院,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十三五”以来,全区农村卫生厕所已覆盖242.66万户,普及率达84.95%;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完成整治,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7.15%,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27.98%,农村环境正由外在美向内在美、持续美不断转变。
改革深下去
农村活起来
全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如今,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已成为新疆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支撑这一发展方式的则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土地整合后,我家棉花地的产量增加不少。”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村村民买合苏木·阿布来提高兴地说,他家的土地整合完成后,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等新技术都用上了,棉花亩产由过去的200公斤提高到380公斤。
“十三五”以来,全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完成国家下达的3562万亩农村集体耕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180.61万户农户获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目前,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超1060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6%,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全区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全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8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带动非成员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超过38%。
合作社及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
“十三五”以来,全区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合作社引领为带动,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支撑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以年均超百万亩的速度快速增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89%,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