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散落在山间的一个个土地平整的坝子显得格外珍贵。为振兴农村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冬天,全省启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颗颗散落在山间的“珍珠”伴随农村产业革命释放前所未有的活力。
细雨绵绵,记者近日走进岑巩县平庄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沿河两岸坝区土地里的莴笋和油菜,像给土地披上了“绿棉袄”。
在路溪河蔬菜种植基地,莴笋已经开始采收,地里人头攒动,有的切割根茎,有的整理打包,有的搬运上车,一派繁忙景象。
“第一批蔬菜预计可采收5000斤,收购商直接到地里来拉,减少了我们很多麻烦。”种植户杨光德说。
“现在我们坝区主要采用杂稻制种与蔬菜、油菜接茬种植,群众又多了一条致富门路。”路溪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继和介绍道,结合“杂稻制种+”模式,平庄镇将利用好坝区土地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培育专业人员,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如今,乡村振兴的巨浪催促着贵州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脚步,走过成绩显著的“十三五”,“贵州将强力推动坝区建设,将坝区培育成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据省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底,全省坝区平均亩产值逾7500元,创建105个样板坝区和505个达标坝区。2020年底,所有坝区将建设成为达标以上坝区。
目前,贵州各坝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推进落实“一坝一策”,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四季蔬菜、特色辣椒、食用菌、中药材、优质粮油等优势产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让全省坝区主要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参保比例达60%以上。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全省各坝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将粮食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农作物茬口衔接,推广间套复种、水旱轮作,和“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等优质增产增效生产方式,实现全省坝区平均复种指数200%以上。
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推出创新发展举措。六盘水积极推动坝区建设由“政府主导包办”,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全面参与”转变;遵义参照“河长制”经验做法,创新建立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坝长制”,责任压实到人,工作落实到坝,相关做法正在全省加速“落地开花”!
借助“黔菜进京”“黔菜入沪”“黔菜广进”等渠道,贵州省大力开拓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周边省份及东南亚等市场,打造出一批优势独特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伴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在各地坝区的大力推广,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数2.9万个,农业合作社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数1.86万个。
接下来贵州省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继续创建认定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可推广的样板坝区,力争将所有坝区建成达标以上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