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是永恒的主题”,这是农业人的天条。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基于传统的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认知。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这一天条应该被打破了。
在短缺经济时代,因为生产条件、技术手段和种质资源的限制,生产足够多数量的粮食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人口的供养、社会的稳定,就意味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和富国强兵。因此,“高产”在这一时期,在全世界都是压倒一切的主题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但是在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之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和发展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农业人长期信赖的天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解决了人力和畜力不足的问题,并把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其它产业的生产;
- 农业喷灌和滴灌技术解决的水资源困扰的难题,使得原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或者产量很低的土地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 化学工业的发展解决了农业生产天然肥料不足的问题,并能够有效控制原本束手无策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 物种和种质资源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全世界人民的餐桌;
- 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农产品;
-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并开启了按照人们的精确设计和精准改造农作物品种的大门;
- …
正是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和多种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里的综合运用,使得世界农业的生产总量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次超过了需求的总量。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人类(的大多数)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其它的产业,进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腾飞,也奠定了后来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这一时期开始,世界农业发展的战略重心从单纯的产量追求出现了根本性的转移。它体现和强调:
- 世界各国和个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的均衡发展
- 农业先进技术如何与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实践结合
- 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和推广的速度
- 如何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农产品的获取和分配机制和合理性和效率
- …
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历程,也有过诸多教训。从技术水平、总产水平和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等方面来分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 1990 勒紧裤腰带的“自给自足”阶段,实际上是供不应求阶段
第二阶段:1990 – 2000 不受定量限制,但是缺乏品类和质量选择的低水平自给自足阶段,这是供需基本平衡阶段
第三阶段:2000以后,中国的农业已经开始进入低水平产品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阶段
虽然可能很多人不习惯接受这一事实,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总产量已经具备了超过总需求的能力,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在技术水平、产业效率、产品品类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发展的延伸,这种绝对的农业生产能力还在提升。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思路应当做出调整,其核心是:在保证一定基数的农产品生产基础上,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的升级,把效率、质量、效益、安全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提到更高的位置,重新定义农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和路径。
数量经济的核心布标是产量,这就意味着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计成本”,所以它一定会以牺牲资源、环境、人力、效益等要素为代价。这就是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在历史上它是正确的,但是在今天已然过时。
世界进入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工业无节制的发展的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在全球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发展的路径和得失。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反复实践,世界的学术界和产业界达成了诸多的基本共识,这其中有:
- 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耗费大量宝贵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淡水资源等,这种消耗必须加以节制和改变;
- 必须认识到传统农业方式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它包括过渡开垦因引起的水土流失,过渡施用化肥和农药对于土壤、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
- 必须严格限制非常规手段在农业生产和养殖业中的应用,它包括植物生长激素、瘦肉精、抗生素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
- 必须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
- 必须重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里的示范、推广和普及,通过多种新技术的配合使用,达成最大生产效率和效益
- 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获取和分配机制,降低贫困人口的数量
- 促进农业生产与下游产业和消费市场的对接,提到农民收入和农产品的价值
- 促进从单纯的重视数量经济向数量和质量经济并重的社会转型
中国在惯性思维的指导之下,长期以来单纯追求农业生产的数量,其结果是低质量的玉米、早籼稻等大量库存、积压和霉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浪费,增加了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
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从高产的追求转变为,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优质农产品的产量,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其中,核心的要素包括:
- 产量: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综合管理应用,提高大范围的农产品的稳定产量,而不是个别作物在个别地区的极限产量,并控制自然风险
- 效率: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原材料的利用率
- 效益: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最佳投入产出比率,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相应数量和品类的产品
- 质量:生产合格、安全和高品质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 可持续:农业产量的提升不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农业生产的高产一定是科技发展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互相作用的自然结果,抛开了这些因素而盲目追求高产将会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使得农业畸形发展,负担沉重,难以为继。
在已经能够吃饱的条件下,不断生产出更多的同质化产品,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和效率的极大浪费。摒弃传统的思维漠视,抛弃短缺经济形态下的“穷人”心态,以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和发展农业,才是中国农业的唯一正确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