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昌平第十六届苹果文化节(以下简称“苹果文化节”)在中日友好观光果园拉开帷幕。
苹果文化节是宣传展示昌平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成就的重要平台,是提升昌平苹果品牌及文化影响力,促进苹果顺畅销售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按照昌平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为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促进苹果产业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中日友好观光果园举办昌平第十六届苹果文化节开幕式。
本届苹果文化节本着“内涵、旅游、营销、高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民丰收、城乡同享、共促振兴”的主题,定位于服务大城市、服务首都市民的首善标准,高标准推进昌平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以举办苹果擂台赛助推果品质量升级、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果品销售、深挖苹果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活动内容,持续打造昌平苹果文化节传统节庆品牌,确保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不断探索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做贡献。
昌平苹果产业概览
“十三五”以来,昌平区委区政府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昌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苗木优种化、栽植矮砧化、栽培有机化、管理精细化、优质高效化、果园园林化”的“六化”目标。经过多年积累,截至2018年底,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主要分布在10个镇街、118个村,涉及农户2623户,2019年预计总产量1500万公斤左右,已连续13年产值突破亿元,近三年始终稳定在1.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最稳定的渠道之一。目前,昌平苹果产业主要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
苹果产业空间布局合理
北京昌平盛产苹果,早在明代的文献《群芳谱》中(公元1603年),就有“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的记载。
昌平苹果主要集中分布在京密引水渠以北的百里山前暖带,该区域内年均气温12.1℃,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左右,日照2700小时以上,无霜期200天以上,土壤有机质1.5%以上。这些指标是苹果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指标。该优势区域范围内的兴寿、崔村、南邵、十三陵、南口、马池口、阳坊等镇苹果种植面积占全区73.3%,亩产量高品质好。以果实口感为例,甜度可达到15度,比市场平均水平(13.5度左右)高11%。
品种种植结构更趋优化
昌平区根据区位优势特点、苹果生长环境要素及市民消费需求,近年来,加快苹果种植模式调整步伐,目前栽培模式和品种结构均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区苹果品种以富士、王林等晚熟品种为主,金冠、红星等老品种为辅,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1:2:7。又先后引进国内外品种20余个,从中筛选出信浓金、津轻、霍诺卡等新优品种,形成了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良好格局,努力满足首都消费者差异化需求。
产业政策体系逐渐成熟
昌平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苹果产业发展,自2001年提出“提质增效,标准管理”发展思路以来,逐步完善苹果产业惠农政策,专门制定《昌平区果树“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昌平区果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将扶持范围从最初的有机肥一项发展到现在的生产环节各个要素,涵盖了苗木、果袋、果树支柱、生物菌剂、有机肥、微量元素肥料、果品安全认证等12个方面。产业政策体系从最初的主要围绕生产环节进行扶持补贴,逐步完善成熟覆盖到果园土地经营、果品保鲜加工、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保持土地稳定性、销售多样性、收益合理性等方面,下大力气做足功课,用好政策的导向作用,跟上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昌平苹果围绕中高端市场,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生产各环节,探索建立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强化科技交流,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与中国农大、北京市林果所、北京农学院等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编写了北京市苹果地方标准《苹果矮砧栽培技术规程》,累计取得苹果栽培管理科技成果30余项,其中“优质苹果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强化技术推广,实行区镇村三级推广网络全覆盖,大力发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采用课堂讲解与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模式,给予果农全过程管理技术指导,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80余次,培训果农5000余人次,目前全区苹果种植已实现了“3个100%”(即100%疏花疏果、100%套袋、100%使用有机肥)。强化标准化示范,在果树研究所、桃林、三合庄等地建立了10个标准化示范苹果园、20余个技师示范园,为周边果农做好示范带动。强化果品安全生产,严格技术标准,引导果农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推广行间生草、投放天敌、果实套袋等技术手段,维护果园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更多让市场放心的无公害绿色果品,全区苹果无公害绿色测样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
通过连续举办十五届苹果文化节,“又是一年苹果红、观光采摘到昌平”已为广大市民所熟知,昌平已成为北京市民赏秋采摘的首选之区,“昌平苹果”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昌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02年,昌平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区称号;“昌平苹果”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称号,2015年和2017年两次登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先后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北京农业区域好品牌”。经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昌平苹果品牌价值已达11.87亿元。
开幕式注重实效,开启苹果采摘季
开幕式遵循贴近生活、节俭办会、注重实效的原则,各项活动均充分利用果园现有场地,就势搭台、简化设计。活动现场颁奖、精品苹果展示品鉴等形式,宣传推介以苹果为主的昌平优质农产品,展示昌平苹果优良的内外品质。
今年,昌平苹果预计总产量1500万公斤左右。入秋以来,受降雨连阴天等不良气候影响,苹果着色较往年稍有后延,但不影响整体品质。针对这一情况,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在苹果主产镇举办现场培训会,指导广大果农及时采取铺反光膜、摘叶、转果等技术措施,提升果实综合品质。目前,各镇(街)、村果园已完成环境整治、果品着色提质等各项准备工作,为广大市民提供惬意优美的采摘环境与品质优良的果品,随时迎接消费者的光顾。
为进一步激励调动果农生产积极性,提升全区果品质量,筑牢产业发展信心,为塑造高端苹果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举办昌平苹果擂台赛。
擂台赛共收到来自昌平10个镇(街)果农选送的226份参赛样品,包含富士、王林、金冠、红星、国光等19个品种,所有样品分为4个系列,分别为富士一系(片红)、富士二系(条红)、传统品种、新优品种。由业内专家及市民代表组成的联合评委会,对所有参赛样品的外观、内在品质进行综合打分,各组系样品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最终产生金、银、铜奖,由联合评委会组长宣布评比结果,颁奖仪式将在苹果文化节开幕式当日举行。
为满足我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本届苹果文化节继续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办会方式,即网上做宣传、网下做活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苹果文化节网络宣传推动下,果农已普遍有了固定客户群,合作社已成为苹果销售的主体。在巩固原有成果基础上,本届苹果文化节将继续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实现全区苹果的市场化运作,为苹果销售顺畅、果农持续增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苹果网络宣传和销售的常态化,为昌平区都市型现代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昌平区与北京明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打造“真实味”这一昌平苹果网络销售专属交易平台;在苹果主产区及人流密集商贸区建立展销点,通过政府搭台农商对接,利用邮政快递物流系统,搭建和完善供应商与终端客户的直接对接平台,实现农户增收、市民叫好的办会目标。
引入现代科技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播方式手段,深挖苹果的文化内涵,讲好昌平苹果的美好寓意和生动文化故事,推动苹果产业与文创产业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在本届苹果文化节期间,还将通过举办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昌平区在“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互联网”等方面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有效带动昌平区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本次活动期间,昌平区围绕苹果文化节,开展摄影采风大赛;“乐享苹安 快乐骑行”主题骑行活动;“苹有乾坤 果有天地”苹果主题嘉年华;“欢乐苹闪 爱上昌平”媒体宣传活动等多个主题活动,形式以摄影采风、骑行等为主,更有短视频拍摄、网红直播等趣味环节,全民参与,打造线上线下苹果创意“市集”,吸引广大的市民朋友了解、参与到苹果节的活动当中。
此外,推出的四条优质采摘休闲线路不仅有采摘和观光,还能品尝昌平特色农家饭。“东线”沿京承高速、立汤路到兴寿镇、崔村镇,可采摘桃林、真顺、香堂、麻峪、上西市村美味苹果,游银山塔林、大杨山风景区、静之湖度假村、香堂文化新村等, 品延寿驴肉宴、湖门村美食;“中线”沿地铁昌平线、北六环沙河高教园出口向北到南邵镇,到营坊、三合庄、中日果园等采摘,到蟒山国家森林公园、十三陵水库、凤山温泉度假村旅游休闲,品农家美食;“北线”沿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到十三陵镇、南口镇,包含明十三陵景区、居庸关长城、碓臼峪、沟崖风景区,采摘苹果、柿子等,品春饼、烙糕宴等。沿北六环阳坊出口、温南路到流村镇、马池口镇、阳坊镇,采摘富士、小国光等,含有白羊沟自然风景区、坦克博物馆等,吃大都涮肉美食。
本届苹果文化节于11月底结束,共青团昌平区委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将举办多场特色活动,采摘观光之余,市民还可享受参与特色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