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一头连着农田,一头连着餐桌。粮食产业经济涵盖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调节器”。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然而粮食产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利用率低,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说。
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相对宽松的情况下,统筹好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探寻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迫在眉睫。
“粮头食尾”:做大做强粮食精深加工
在全国粮食系统,有着“全国粮食产业看山东,山东粮食产业看滨州”一说。正因为此,前不久国家粮食局把全国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交流会选在滨州举行。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滨州也是粮食加工转化大市,域内聚集着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63家。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06万吨,年粮食加工转化量1379万吨。粮食加工转化量为总产量的4倍多,滨州在粮食精深加工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们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指引,实施‘工业强粮、科技兴粮’战略,推动粮食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循环融合、惠民安全’的滨州经验。”滨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庆平如是阐述。
窥一斑而知全豹。滨州的实践成为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2016年,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1.8万家,加工转化粮食4.8亿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然而,我国的粮食产业经济依然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产能利用率低,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6%。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加快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结构优化、动能转化和持续发展。”张务锋说。
为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关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
“吃干榨净”: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
“吃干榨净”不仅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针。
在发展中,“循环融合”成为滨州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按照“吃干榨净、循环发展”的原则,滨州引导粮油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和主导组建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基地+订单农户”模式开展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并在原料高效利用、产品梯次开发等方面加强研究。目前滨州全市小麦、玉米、大豆原料利用率均达98%以上,小麦精深加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完整循环产业链。在山东滨州中裕食品公司,每一粒小麦从里至皮被榨干吸净,转化成面粉、酒精、液体蛋白饲料等十大类500多种产品。
目前,全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2558家,建立原粮基地6546万亩,涉及1385万农户,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之一。
专家认为,要促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就要从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发展“新六产”、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原院长、国家粮食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姚惠源认为,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助于创建优质名牌,通过品牌建设,引起整合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引导原粮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规模化优质特色专用原粮生产基地。
“美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1,全球四大粮商有三家来自美国。”在姚惠源看来,只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粮食企业,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产业链条,才能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国际粮食产业分工中争得主动。
“三链协同”:增加多元化、个性化产品供给
山东省拥有4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粮食企业,其中3家位于滨州,其中又有两家位于同一个村——邹平县韩店镇西王村。这两家企业的玉米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堪称中国玉米油行业“双子星”,它们就是西王集团和山东三星集团。
“从初级产品玉米淀粉、葡萄糖到现在的注射性葡萄糖、功能性结晶果糖,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每一次产品升级,产品附加值增加20%~50%,现在总的产品附加值已经增长了十几倍。”西王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王红雨介绍说。
并非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这样的加工转化能力。
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粮食产业链条依然较短、关联度较低。“其中的两个70%值得关注,一是70%的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二是70%的成品粮油加工企业尚未实现副产物综合利用。”张务锋说,解决的办法就是促进“三链协同”,打通粮食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最终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
在我国各地,提高粮食产业经济科技含量和价值含量的努力已经展开。
黑龙江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大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但是粮食加工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黑龙江抓住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契机,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黑龙江加工原粮241亿斤,实现产值362亿元,利润增长了7倍。
“粮食品牌化建设是实现粮食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一环。”张务锋说,例如吉林省瞄准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优质粮食资源,集中打造大米核心品牌。仅用3年时间,吉林大米就已经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大米,这些实践都为破解“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粮食加工行业发展困局提供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