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教育部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东方红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近日在西南大学举办。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46所高校的700多名大学生参赛,300多件作品进入决赛,描摹着未来乡村振兴之路的美好蓝图。
本次大赛既是对智能科技运用到“三农”发展领域的有力推进,也是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农业装备工程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将智能化融合于农业装备
围绕“智能农装,创新农业,振兴农村”的主题,大赛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动手实践、主动创新的实践创新环境,进而提升农业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大赛此前共收到552件作品,2400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最终进入本次决赛的作品分为科技发明制作类和玉米播种机器人类两组展开角逐。决赛环节由现场展示及回答问题环节组成,重点考查参赛作品的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尤其将智能化水平作为本次大赛作品的重要特色。
来自江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的同学们,针对目前果蔬采摘难度大、人力成本较高等问题,希望实现果蔬的自动采摘及运输,使未来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西南大学提出的“丘陵山区果园导轨式喷雾系统”,针对丘陵山区果园地形陡峭崎岖多呈阶梯状的地形特点、传统喷雾方法带来的药物浪费以及对操作人员健康损害等问题,正研究一种智能喷雾系统,实现点对点精确喷雾,从而达到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劳动强度等目的。
在这些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团队申请了发明专利,并撰写了相关论文,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智能农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也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必将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智能农业装备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和模式
大赛定位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各高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吸引、鼓励广大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独立思考,发明创造,为选拔我国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平台。
其中,玉米田间播种机器人这个主题赛事不仅要求机器人能够在模拟的玉米田中自动驾驶,而且还要求机器人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播种任务。制作这种机器人要求大学生们必须能综合运用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技术,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大比拼。
来自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鲍瑞同学对记者说:“我们小组自从看到玉米播种机器人的题目之后,就开始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始研究,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同学对播种机构进行分析,车辆工程专业的同学对小车驱动系统进行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同学则重点设计执行机构和编程,我们团队在3个多月时间里,就完成了从原理设计到实验室控制装置的制作,从这次大赛中也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
来自评审专家组的彭桂兰教授认为:“‘东方红’杯智能农机装备大赛为大学生们搭建这样的比拼技能舞台,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出题、大学生围绕企业“命题”实战
企业根据生产需求和研发计划出题,面向大学生征集相关作品,也是本次大学生创新大赛的亮点。
重庆汇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烟叶烘烤过程中,发现难以对烘烤过程进行全程、多维信息监测,提出了“基于安卓智能手机的大型烘干机远程监控系统”的题目。来自西南大学的李怡同学根据题目要求,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与小组组员一起开发出了一套手机APP软件,同时结合目前物联网技术,对烤烟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关键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中的关键调节系统进行远程控制。来自该企业的工作人员说:“虽然该系统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离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不少距离,但是,这一组同学提出的框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这一组同学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也非常吸引我们。”
这次大赛的创新不仅有企业“命题”,还邀请了多家农机企业前来观摩,并举办人才对接会、成果洽谈会。大赛已成为全国农业工程领域高等院校普遍参与的国家级赛事。赛事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能力,更有望探索出一条校企协同培育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