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鲁伊”袁隆平又发话了
今年,袁隆平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宣布,他的团队研发了“水稻亲本去镉技术”,可从育种环节净化稻谷,降低镉中毒风险。
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投入实际运用,但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喜讯,意味着困扰中国人多年的大米镉超标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水稻去镉有什么意义?
稻米是我国大多数人的主食。如今,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达4.3亿亩,总产量约1.89亿吨,杂交水稻更是攻破亩产900千克的大关。然而,由于镉容易被农作物所吸附,镉含量超标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日本富山50年代爆发的“痛痛病”事件就是前车之鉴。“痛痛病”是食物富集镉离子引发的公害病。富山矿区长年排放含镉废水,使镉元素通过饮用水、鱼虾尤其是主食稻米等进入人体,在肾脏蓄积起来,造成当地居民慢性中毒。镉中毒的初期症状是腰、背、手、脚等各关节疼痛,随后会慢慢扩散加重,后期患者全身骨质松脆软化,肢体畸形,无法进食,呼吸困难,甚至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最后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中国大米污染不完全分布图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加重,农作物也受到影响。其中,镉(Cd)是对人体和动植物毒性最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镉储量约为50万吨,我国以高达9.2万吨的镉储量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储量的18.4%。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在2002年对市场上的大米进行质量抽检,检测到10.3%的大米镉元素超标。2011年,南京农业大学博导潘根兴表示,他在2007年针对中国六个地区(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县级以上市场的170多个大米样品进行了随机采购和科学调查,结果发现,在抽调的大米样品中,依然有约10%存在镉超标的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迅速有效解决,科学家们决定从农作物的基因入手,尽可能保障大众的食品安全。
○亲本去镉的具体操作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水稻亲本去镉技术是一种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它采用基因修饰手段来调控镉离子吸收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达到在亲本水稻中“去镉”的目的。
袁隆平所说的“敲除(knockout)”属于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在水稻基因组水平上造成突变,以此消除整个基因的表达,或使其表达产物不具有功能。借由这种技术,从水稻根系阻断镉离子的跨膜运输,让杂交水稻的亲本具有去镉的特性,并遗传给子代植株。
“敲除”不算是新技术。实际上,早在201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就通过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针对镉吸附能力强的基因之一OsNRAMP5基因进行实验。经过基因敲除处理的水稻对镉离子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但处理后的水稻出现了减产现象(被敲除的OsNRAMP5基因同时影响水稻对镉和锰的吸收,缺乏锰的催化,水稻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因而这一操作不能投入实用。此次袁隆平团队研发技术的原理与之类似,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示意图
○对水稻去镉的疑问
伴随喜讯传来的也有一些争议的声音——亲本去镉技术真能让水稻“出镉而不染”吗?经过去镉处理的水稻是否属于转基因作物?
一些专家认为,要根除食物镉中毒问题,还是应该先治理环境。如果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过于严重,即使敲除了水稻的“吸镉”基因,也无法杜绝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危害。
至于第二个问题,上文已经介绍,水稻亲本去镉技术采用的是基因修饰手段,也就是涉及转基因过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袁隆平的学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表示,为慎重起见,目前我国把这方面的材料当作转基因进行管理,因此水稻亲本去镉技术暂时被官方划入了转基因范畴。中国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博导黄大昉称,水稻亲本去镉技术与转基因的关系固然无法割裂,不过整个去镉过程中并不会引入外源性基因。如果有朝一日低镉稻米正式问世,希望这一事实可以打消国家和民众对它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