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柑橘的季节基本上已经过去了,在这水果界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本人深深的怀念着各种柑橘:又脆又多汁的甜橙、细嫩甜美的血橙、不用动刀适合懒人的宽皮柑、咸柠七里的青柠、适合给娃制作表情包的柠檬(大雾),不管别人说柑橘家族有多乱,好吃才是最重要的呀!而这世界上喜欢柑橘的人一定很多很多,毕竟柑橘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4类水果之一,柑橘类果汁更是占据了果汁的半壁江山。
所以,当我了解到许多柑橘园被迫砍光毁园时,口水和心痛的泪水都滚滚而下啊,而造成柑橘园毁灭性伤害的,就是近些年有爆发趋势的大反派——柑橘黄龙病。打个不那么准确的比方,黄龙病就像是电影《星际穿越》里玉米的枯萎病,只有毁掉感染的园子,才能阻止它的蔓延。我们会不会也面临电影里那种作物灭绝的绝望呢?所幸,科学家们从未放弃,一直在守护着我们的柑橘园。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Boss,可以通过嫁接和木虱进行传播,柑橘类果树都可以被感染,还可以通过菟丝子感染到烟草、番茄和长春花上。
根据记载,它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印度中部地区,1919年在我国的广东潮汕地区也发现了它的踪迹,1921年出现在菲律宾,1928年又在南非被发现。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木虱的分布区域逐步扩大,同时各地柑橘苗木交流频繁,为黄龙病的攻城略地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其在我国的进攻路线如下:1970年代以前,已攻占广东、福建、广西、台湾,开始进攻四川攀西地区、江西赣南地区及云南部分地区;1980年代中期,完全攻占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台湾、云南,开始进攻浙江、湖南、贵州;21世纪以来,黄龙病仍然在向北扩散,主要在浙江、江西及湖南发起进攻。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好到哪去,光从2000年以后看,黄龙病就新攻下了许多柑橘产区:2002年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2004年美洲的巴西→2005年美国佛罗里达→2007年古巴→2008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和亚拉巴马以及中东的伊朗→2009年伯利兹、多米尼加、墨西哥尤卡坦、波多黎各、美国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2010年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美属维尔京群岛和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
是不是有种被步步紧逼,团团包围的感觉?目前,黄龙病已经感染了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主产柑橘的19省(市、自治区)中已有11个遭受黄龙病的危害。
黄龙病作为反派大Boss,不光是传染力强,杀伤力更强。刚感染了黄龙病的柑橘果树叶片斑驳变黄,然后整个枝梢褪绿变黄,所以以前被叫做“黄梢病”,据说是因为广东方言中“黄梢病”读起来像“黄龙病”,才被称为黄龙病。
染了黄龙病的柑橘果树,果实也会发生异常,甜橙的果实常常保持青色,不会变黄;砂糖橘等宽皮柑的果实则会在果蒂周围变黄而其他部位还是青色,这种果实被农民称为“红鼻子果”。并且,染病的果实既小又歪,味道也淡,再加上颜色也不正常,根本卖不出去。染病的果园2-3年内,就会完全丧失经济生产能力,到这一步,果树对于农民来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用了。而且染病的柑橘果树少则1-2年,多则4-5年,也会迅速衰弱直至死亡。广西的砂糖橘、江西的赣南脐橙、美国佛罗里达的甜橙,这些久负盛名的柑橘产区,就是这样被黄龙病攻击而损失了大量果园。据估计,黄龙病已经造成全球上亿株柑橘树染病或死亡。
斑驳黄化的叶片和红鼻子果是黄龙病的典型特征
黄龙病历史悠久又来势汹汹,柑橘还能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四类水果之一,不得不感谢科学家们长期艰苦又曲折的顽强抗争。
最开始,科学家们和我们一样,并不认识黄龙病。只是在当地发现了这种疾病,然后依据它的特征给它取了名字:在南非叫做青果病,菲律宾叫做叶斑驳病,印度成为梢枯病,印度尼西亚叫它叶脉韧皮部退化病。对于生病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想:水害、缺锌、矿物中毒、线虫、镰刀菌?
最早获得突破的是我国的一位科学家,叫林孔湘。他1910年出生于福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广州的基督教教会学校岭南大学(即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任教。
在1941到1956年间,林孔湘对黄龙病进行了水害、线虫、镰刀菌、病毒接种和带病苗木传染、自然蔓延等系统试验,证明了黄龙病能嫁接传染,并认为病原是病毒,还通过试验推断出黄龙病在田间可能存在某些自然传播媒介。林孔湘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56年,当时是中国的困难时期,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以外的科学界鲜为人知。在国际科学界,科学家们在1965年才得出“青果病”可通过嫁接传播和柑桔木虱传播的结论,但是这距离林孔湘明确“黄龙病”传染性已有十年了。
林孔湘教授
在1995年,为了纪念林孔湘第一个通过嫁接试验证明了黄龙病的传染本质,并且贴切的取了“黄龙病”这个名字,第13届国际柑桔病毒学家组织会议(IOCV)正式将这种疾病病的学名称为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因此,现在的柑橘大会上,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口音的huang long bing,是不是莫名有点好笑又很骄傲呢?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黄龙病并不容易,1979年,科学家才在电镜的帮助下观察到了黄龙病病原。1994年,科学家们才明确黄龙病病原是韧皮部杆菌属类细菌,是一种限于筛管组织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后来,科学家们根据耐热性和地理分布以及基因差异把它分为三个种: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其中非洲种对热敏感,亚洲种侵染力最强、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在我国分布的就是亚洲种。而且,直至现在,黄龙病病菌都没有办法获得纯培养,因此,科学家对它生物学、生理生化特性知之甚少,也没有办法针对性地研究黄龙病的特效药剂,这也是攻克黄龙病的难点之一。
为了战胜黄龙病,科学家们殚精竭虑,想尽办法。科学家们尝试过从源头解决问题,希望能开发出抗黄龙病的品种,可惜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任何抗黄龙病的基因型,有些高度耐病的植物却和柑橘存在生殖隔离,没有办法通过杂交育种来利用相关基因。也曾经尝试过给病树注射四环素等抗生素,虽然对黄龙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由于不能清除细菌而且成本过高,已经不再使用了。还有科学家提出通过施肥或者修剪来控制黄龙病的发展,挽救果园,但是这往往带来的是更大面积的感染和死亡,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就曾经踏入施肥矫治的误区,导致了现在黄龙病大流行的尴尬局面。
目前,科学界对黄龙病的公认结论是: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可控可防不可治。而对于黄龙病的防控,普遍采用且有效的仍然是林孔湘在1956年提出的“三步法”:使用无毒繁殖材料,铲除病树和防控木虱。
美国佛罗里达州正在烧毁砍伐后的黄龙病树
和黄龙病的战争进行到现在,只能算是科学家掌握了方法,勉强能够守好阵地。对于未来与黄龙病的战争,目前科学家们认为最有可能出现希望的就是转基因。目前,有5个美国研究团队在研究防控黄龙病的转基因技术,选择的基因分别来自抗菌肽、噬菌体、猪、菠菜和洋葱,他们希望这能成为美国柑橘产业的救命稻草。如果这是科学家们最后的选择,我们就可能需要在“转基因柑橘”和“没有柑橘”之间做出选择了。
广西果农在砍伐感染了黄龙病的砂糖橘
写在最后的话:
虽然全篇尽量以轻松的语气描述,但每一个被迫毁掉的果园都是一户果农的多年心血和谋生之道,甚至是果农的背井离乡和更多的留守儿童。因此,请千万一定遵守检疫制度!请千万一定不要私自从疫区携带枝条和苗木!请千万一定不要购买不明来源的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