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为黑龙江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据了解,2019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7%,高于全国8.5个百分点;粮食总产1500.6亿斤,连续9年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预计达到68.3%,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姜庆海表示,2021年,黑龙江要着力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上下功夫,确保粮食总产量15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我省全面普查、系统收集黑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建立高效完善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体系,切实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姜庆海告诉记者,目前黑龙江正在开展第三次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已征集古老、珍稀、特有、名优的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源植物种质资源3000余份。
同时,加快生物育种、繁育(加工)等新技术应用,提升育种技术手段,支持省内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参与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全省良种覆盖率100%,常规粳稻、大豆、小麦等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99%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以上。
此外,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全省现有种子企业358家,其中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黑龙江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我省大力开展农业‘三减’,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建设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姜庆海告诉记者,2020年,黑龙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2.16亿亩;水稻侧深施肥面积1000万亩。同时,分作物分品种集成组装先进栽培技术模式,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全省重点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97亿亩次。
为了突破需求“瓶颈”,更好地服务于农。黑龙江还集合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诸多基层科研站点的科研人员力量,建设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联合科技攻关。组织对108项“卡脖子”技术精准攻关,共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60个,集成熟化轻简技术50项,促进“条块化”研究向“产业链”攻关转变。
姜庆海表示,为提高生产标准,黑龙江推行全程“机械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省“百大项目”,举全省之力强力推进,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48万亩。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提升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效率和质量标准,全省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7%以上。发挥农机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和使用,提升农机装备配套水平。
同时,加快推动智能化和云计算“大智移云”智慧农业技术模式集成和组装,推动“互联网+种植”、无人生态农场、5G智慧农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第一个省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系统,安装农机智能终端3万多套,实现生产精准监测、作业需求对接、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作业智能化监测。在全省建设“互联网+种植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741个,全部实现田间物联网整体管控。
“围绕我省优势农产品发展需求,建设多层次支撑的科技示范载体,搭建了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姜庆海告诉记者,去年全省新增农业高标准科技园20个、总数达54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000个。依托各类科技示范载体,加强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带动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8000多万亩次,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亿亩,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
扩大先进科技应用的主力军,需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姜庆海表示,黑龙江采取农民田间学校式、典型示范式、项目推动式、媒体传播式、“互联网+”式等不同类型的培育模式,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高素质农民、专业技能型高素质农民和专业服务型高素质农民,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关键问题,使先进的农业技术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真正实现藏粮于技。全省培育高素质农民9.3万人。
同时,构建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融合、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在贫困县实施特聘农技人员计划,从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土专家和田秀才中,特聘了100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农技人员,成为科技扶贫的“特种兵”。
通过出台《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支持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培育一批顶级专家、顶尖人物和领军团队,加快形成“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队伍+农户”的推广链条。目前,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达4.7万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达1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