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色食品认证率近年来连创新高,达到了25%。在2020年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上海畜牧、水产绿色食品参展企业共有8家,产品68个,活跃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市。”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丰东升告诉记者。上海是都市农业发源地,2018年出台了《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把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放在突出位置,能否在博览会上一展风采,是上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上海市有效期内的绿色产品1538个,绿色企业863家,绿色认证率比2018年提高了近12%,绿色企业数量排名位列全国第八。上海农业量小,但绿色发展速度飞快。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走出去”海阔天空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及时提出了‘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后来的情况证明了‘走出去’是个良好的开始。”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张维谊谈到过去三年上海绿色发展成果,归功于“走出去”思维。
“走出去”是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但是,农业绿色生产、绿色认证是区域内的事,为什么要“走出去”?
面对到记者的疑惑,张维谊娓娓道来。
绿色有机农产品是“产出来”也是“管出来”的,“走出去”意味着主动对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兄弟部门,联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记者理解了“走出去”的内涵,而中心因为“走出去”,突破了绿色认证的困难和瓶颈,特别是在畜牧、水产绿色认证方面,通过帮助有意走绿色发展的饲料企业,不但促成企业获得全国第一批绿色生产资料的水产饲料资质认定,还推动了上海的养殖企业获得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绿色认证。
“‘走出去’跟兄弟部门联手,解决了力不往一处使的矛盾,产品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绿色有机的正轨,大大提高了绿色发展的效率。”张维谊说。
数据佐证了上海绿色发展的效率。记者通过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了解到,2018年当年,绿色食品企业便增加143家,产品增加237个,上海绿色企业达到350家,产品536个。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走出去”思路目前已经超越了当年,走向了深度贫困地区,在服务“三区三州”绿色食品发展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喀什因此获得全国第一张绿色食品证书,叶城核桃获得第一个农产品地标证书。截至目前,喀什拿到了三张绿色认证证书,2020年更是有21家企业完成绿色申报工作。
“双引擎”行稳致远
上海过去三年绿色食品认证率从不到14%上升到了25%,又提出到2022年实现绿色食品认证率30%的目标,光靠“走出去”显然还不够,得有战术层面的新招。
“具体工作上我们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围绕市、区、镇三级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企业人员培训,二是构建平台实施线上申报,效率明显提高。”丰东升说。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开始,上海市便展开探索,致力于形成有效的上下联动机制,从而优化认证流程提高效率。前提是得有完善的市、区、镇工作机构及一支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员队伍。
对此,中心明确了分两个阶段共六年的培训计划,从2018年开始,有序开展机构培训。通过对区级机构绿色食品监管员、检查员的资质培训,加快获得高级绿色食品检查员资质的速度,对区、镇拿到证的检查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以此提高市、区、镇三级绿色认证工作机构及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针对企业内部检查人的培训则延伸到企业负责人,从而提高企业重视程度。
培训有效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和素养。但是,相对于全基地、全产品、全季节绿色认证的目标要求,仍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中心加快推进《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邀请专业公司构建省级绿色标志许可管理平台,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手工审核、申报低效、准确性不够的老大难问题。
记者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看到了省级绿色标志许可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以下优势:服务了两类人即申请人和审核人;涵盖了四类信息即企业、产品、基地、生产过程信息;形成了六个过程即年度计划、预审、企业申报等过程;种植业、加工业、畜产品等六类产品能够在平台上申请认证。
据介绍,因为优势明显,2020年上半年,上海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绿色食品线上申报系统,种植业、加工业和菌菇产品完全可以在线申报,不久,畜产品和水产品也能实现线上申报。中心从事认证的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深度贴合业务实际、三级审核同步进行,市级认证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