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企业在种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力量已越来越不可小觑。图为一家种企的科研实验室。
种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在新修订的《种子法》实施一年多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海南,实地检查中国“种业硅谷”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育种成果转化等情况。
天气越来越冷,很多农村地区开始进入农闲状态。不过,在被称为中国“种业硅谷”的海南三亚、乐东、陵水等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从9月开始,全国8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5000多名农业专家学者就像候鸟一样涌向那里,他们和时间赛跑,热火朝天地开展育种制种工作。
基地建设驶入快车道
今年78岁的林德佩现在受聘于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西瓜、甜瓜的育种。“过去选育一个新的甜瓜品种至少需要5年时间,现在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来三亚育种,可以加育一代,把整体时间缩短到2至3年。”
三亚、乐东、陵水等地拥有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是缩短育种周期、加快种子更新换代的天然实验室。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就陆续有科研单位到海南开展育种工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重视,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印发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累计投入5.7亿元支持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亿元、地方1.2亿元,重点实施了南繁生物育种专区、水利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南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介绍,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海南旅游岛的开发、城市建设、冬季瓜菜面积的增加,与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用地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南繁科研用地落实难、配套设施建设难。不过,现在海南已划定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和5.3万亩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重点保护。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土地流转和配套服务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新建核心区集中流转土地5546亩。除此以外,海南还建立了省、市县、乡镇、村四级南繁管理服务体系。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据统计,目前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品种经过南繁加代选育,南繁作物种类由过去以粮食作物为主,发展为涵盖棉、油、果、菜、药等130多个品种。
整体创新能力待提高
吴永忠几年前放弃了国外知名种企的工作,加入海南神农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遗传智能化育种技术的研发。“2011年公司上市后,研发投入已累计超过4.6亿元。”在海南,活跃着很多这样的公司。如今企业在种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力量已越来越不可小觑。
发达国家种业有着上百年市场化历程,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种子法》后才真正迈入市场化进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育种研发都是由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企只负责销售。而科研单位主导育种存在着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率低等问题。
肖日新退休前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他说,那时更专注于发表论文、完成课题,不用太担心品种的市场推广。
为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做强种业,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确立了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吴永忠感觉,现在愿意到企业工作的科研人员还不够多。为了调动科研人员为企业选育优良品种的积极性,2014年以来,农业部等部门在全国开展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人才发展试点工作,通过提高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而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也已出台种业人才流动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兼职等形式,促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
不过,吴永忠感觉,现阶段的技术创新单靠一家企业或科研机构毕竟还显单薄。“我们支持搞联盟创新,但就南繁基地的企业来看,合作的积极性并不太高,相互之间缺少往来,公共平台、公共设施建设推进缓慢。”海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建议加快在海南省建设国家南繁重点实验室,整合南繁科研资源,打造国家育种创新协作平台,进一步提高南繁基地育种创新能力。
种质资源保护需加强
在琼海市中原镇乌皮村,一堵高墙围起了200亩天然沼泽,那里生长着100多亩普通野生稻。“它们看着不起眼,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珍贵的种质资源。”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邢建平说。
普通野生稻蕴藏着大量的优良基因,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引入野生稻基因正是水稻品种改良、提高单产的关键所在。当年袁隆平团队正是利用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型普通野生稻,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而另一种杂交水稻“红莲型杂交稻”,也是利用野生稻作本体最终培育而成的。可以说,没有海南野生稻,我国水稻育种很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今后的科研攻关依然需要野生稻资源,保护好它们关乎长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野生稻资源一度萎缩。此外,其它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
邢建平介绍,2007年琼海市乌皮国家级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建立,通过明确责任、落实专门管护人员等措施,保护区内的野生稻资源和原生境得到了保障。目前,海南全省建立了8个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
不过,从长远看,保护工作还需加强。据了解,已经建立的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因建设资金投入偏低,基础设施简陋,且缺乏后续维护资金和对看护人员的补助资金,长期持续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已经建设的原生境保护点数量过少,规模偏小,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有专家建议,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列入国家财政经费予以支持,确保已建设原生境保护点的基础设施得到维护、看护人员获得合理补贴、保护体系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并且将野生稻资源开发利用列入国家科研项目予以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充分利用丰富的野生稻资源,深入开展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利用优良遗传资源,研发优良水稻新品种。
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快已获批复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建设进度,依法明确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范围,防止其流失,完善种质资源及信息共享体系,建立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推动它们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