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屈原故里秭归,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脐橙。它已成为秭归的标签和符号,成为秭归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今,秭归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又一支柱产业——茶叶,实施差异化发展和品牌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3月9日,秭归隆重举行早茶开园仪式、早茶产品推介会、茶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来自中国农科院,省、市茶叶协会,华中农业大学的茶叶专家,和全国20多家茶商一道,考察秭归标准化早茶基地,为秭归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峡江茶叶香古今
独特的雨水、温度、土壤,大自然馈赠给了屈乡儿女珍贵的礼物——脐橙和茶叶。秭归种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川东鄂西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中国茶经》界定“巴蜀是茶业文化的摇篮”。自唐至清代,秭归茶叶一直被列为贡品,元代贡茶“清口茶”、清代贡茶“丝绵茶”都产于秭归。秭归茶叶清香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绵长,为绿茶之上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暮次秭归》等诗篇,盛赞秭归茶叶“落爪雪芽长,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
秭归土壤通透性强,酸碱性适中,适宜茶树生长。三峡大坝蓄水后,水体对气候的调解效应更加突出,土地积温升高。每年3月到10月,秭归茶树都能旺盛生长,使得茶叶成熟期比周边同海拔、同区域早20天左右。
秭归抓住这一独特的气候特征,致力发展优质早熟的地方绿茶品种,扩大早茶优势。“中国脐橙之乡”秭归,已成为全国重点名优茶生产大县,成为湖北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全县12个乡镇98个村已发展茶园10万亩,产量达4200吨,产值超过3.5亿元。茶叶已成为秭归第二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半高山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造升级正当时
秭归作为文化旅游名县,在“十三五”期间,借助精准扶贫、三峡移民后续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快茶叶生产提档升级,致力发展“小产区,原生态”茶叶。实施早茶品质提升计划,打造早茶统一品牌,建造生态观光茶园,在旅游沿线和交通干道,打造景观茶园、最美茶园、精品茶园、体验茶园,实现采摘旅游深度融合。
近年来,秭归以高效茶园建设为重点,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模式,狠抓推倒重建、品种改换、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实现了建园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道路网络化、水利管网化、栽培生态化、经营组织化目标。
该县摸索出一条“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互联网+”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发展茶叶加工企业1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加工产能过100吨的达1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达52家,涌现了一批茶叶品牌,“屈乡毛尖”、“九畹丝绵茶”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湖北首届十佳旅游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全县获得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18个。
翠绿茶园里,茶农们采用现代生物和物理方法防虫防病,用灭虫灯和粘虫板,不使用任何除草剂,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保持茶园原生态生长。从茶园到加工车间,先进的工艺规模化生产,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技艺,科学的制茶工艺,经过先进设备和精准的数控技术运用,让每片茶叶释放出迷人的芬芳,实现秭归茶叶立地价值、产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打造秭归新名片
一枚橙果,撑起了峡江人民的致富梦想。
一缕茶香,洋溢着屈原故里的淳厚情谊。
秭归不断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品种布局。茶产区海拔600米以下,发展优质春前茶、早春茶等优质早茶基地;海拔600米——1200米地区发展丝绵茶、宜红早、本地大叶种等优质地方绿茶,适当搭配白茶和乌龙茶等高档茶品种。
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秭归探索发展农村“客货联盟”运营模式,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让秭归果茶联通世界,实现“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餐桌上”的目标。积极探索开发沿海与边境果品交易市场,让脐橙和茶叶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
(图片来源:网络)
秭归还充分发挥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屈原祠文化旅游区这些世界级旅游资源的优势,借助乡村游和自驾游,走农旅融合之路,在各乡镇建立采摘基地,打造景观茶园、精品茶园和体验茶园。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把秭归打造成集脐橙观光采摘、茶旅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度假胜地,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未来几年,秭归县茶叶种植总面积将发展到12万亩,优质早茶面积达3万亩,产量7000吨,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致力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提出,秭归应发挥地理文脉优势,和发展脐橙一样,下大气力实施茶叶品质提升计划,打造茶叶统一品牌,让茶叶与脐橙一样驰名,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