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本报接到多个农民来电,称“今年种子市场还乱些”、“不知道究竟买什么种子好”。
今年种子市场怎么了?4月初,记者驱车前往随州、枣阳、襄阳、荆门、荆州、潜江等地农资大市场及乡镇经销店,一探究竟。
种子卖成“白菜价”
5日,在襄阳市邓城生资食品大市场采访,多家种子门店老板告诉记者,这两年生意实在难做,生意少,价格低,人平每月赚不了二三千元,还不如外出打工。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呢?他们说,主要是“粥多僧少”。据介绍,这个大市场农资门店有近200家,从地域上看可覆盖周边10多个县市,但实质上真正来市场零买种子的农户,实在有限。
经常是,来了一拨客户,大家都争着“抢”生意。以某杂交稻种为例,本来要卖35元/斤的,你卖35,他卖30,我卖25,到后来,竟然都在20元以下。
在荆州市小北门农资大市场,记者暗访了多家种子门店,“低价”低得让人觉得是来到了“荒货场”。
一位来自江陵县熊河镇年过50的张姓农户问店老板,这个“**优78”杂交稻种怎么卖?店老板说,乡镇里零售45元/斤,我这里25,你买的多,再优惠。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该农户以16元/斤的价格,买了80斤该种子。
在另一店铺,一农户以10元/斤的价格,买到了“**11号”玉米种。
农户喜欢低价,这没有错。但低价的背后,是农户真的得到了实惠,还是买到了“水货”,抑或里面深藏“猫腻”?这一连串的疑问,激发我们继续深入采访。
套牌冒牌,乱象丛生
6日,记者来到枣阳市农资市场。
该市场位于枣阳市长途汽车站门前的襄阳路,100余家门店分布在大路两边,长约一公里,成为当地一道“风景”,在湖北也小有名气。
一进市场,五颜十色的宣传单到处都是,什么“3次国审,多省审定”,什么“院士品种”,什么“懒汉棉”,“全能稻”等等,不一而足。
种子包装袋上的“名堂”也很多,有莫名其妙的公司名称,有杜撰的乱七八糟品种名称,如:“冈8优316”“武大郎超级稻”“楚优鑫稻”“巨穗——泰霸稻”;还有凭空想象的种子审定编号,如“鄂渝审稻2010008”“鄂审稻2013000”。
违规销售的品种也堂而皇之地公开出售。如某店销售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联创808”玉米种,从未审定,而在湖北省销售;如石家庄市万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兆丰268”玉米种,仅适宜河北省种植,也摆上了某门店柜台;如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蠡玉37”,审定公告中种植区域并不含湖北,而在湖北省大量销售。
还有一种情况是,销售已淘汰的品种。如:江苏金绿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K优818”,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3年9月发布公告停止推广该品种,而在某门店仍在销售。
另外,种子包装袋里的种子,是否与外包装上标明的一致,是否存在外包装袋上标明的为合法品种,而实际袋内装的为非法品种或次品呢?我们无法鉴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枣阳市某乡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告诉记者,如果种子的价格低得惊人,完全有理由怀疑为“非法品种或次品”。
记者在襄阳市邓城生资食品大市场、荆州市小北门农资大市场拜访到的情况,与枣阳市农资市场大同小异。
种贱最终仍伤农
为什么小店卖低价还能挣钱,而大中型种子公司价格低了卖不起?
业内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种子小商贩们自己不繁育种子,而是到种子繁育基地去收购种子,行话叫“套购”。一种情况是,与制种商勾结,将其为别的大公司繁育的种子,私藏的部分贱卖;另一种情况是,大公司委托制种商制的种,质量达不到要求,而没有收购,被制种商卖给了这些小商小贩。
他举例说,在襄阳邓城大市场所卖的玉米种,很多到制种基地套购的是“郑单958”,商贩们一般4元/斤入手后,委托加工、上包装后,成本可控制在7元/斤以内,卖10元也有利润。杂交水稻的基地“套购”价在10元/斤左右,卖14-20元,利润也颇为丰厚。
他分析说,大中型种子公司就不同了,公司要提前安排制种基地,并自行承担制种风险,比如,去年由于气候原因,武汉**种业公司在江苏近1万亩水稻制种,因灾歉收,损失近千万元。这些损失都要计算在成本里。另外,种子的研发、品比试验、申报审定,都需要费用,都是成本。还有,大中型种子公司出售的种子,包装前都做“南繁鉴定”、发芽试验,不合格不包装。小商贩们这些都不做,而种子一旦出了问题,往往“人去楼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种企负责人抱怨说,不公平,实在是不公平。政府管理部门对大型种企管的严,而对种子市场的门店管的太松。种子市场乱象不铁腕治理,势必会恶性循环。大中型种子企业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都不会去搞研发,搞品审,受害的最终还是农民。
治理乱象,必须动真格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规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发布广告,更不得经营、推广。对于公开出售未审品种以及在品种审定公告规定的适宜区域以外的地区推广,均属于违法行为。所以,没有通过国审或者虽然通过了国审,但适宜区域中不含湖北,或者没有通过湖北省审定(鄂审)的品种,而在湖北销售,都是违法的。
我省管理部门虽然每到春耕备种季节,都有相应的市场监管与整治行动,对违法经营行为予以打击。但行动之后往往乱象依然,着实令人费解。本次3天的采访,记者一行在市场一转就是半天,却没见到一个种子执法人员或工商执法人员现场执法。违法违规品种仍然堂而皇之地在宣传着,销售着。
一位业内人士说,查处违法违规品种的宣传与销售有法可依,关键要看主管部门是否动真的。那种风来风去的应景式检查,那种以罚代法的执法手段,又怎能有效遏制种子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