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昨日刊登题为《中国的腐烂粮食凸显政策漏洞》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官媒曝光了中储粮公司仓库存粮质量低劣问题,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承认农业储粮可能已受损。
央视焦点访谈上周末播出名为《粮仓“硕鼠”》的报道,暗访画面记录了中国东北中储粮仓库官员以折扣价格购买陈粮或低质粮食,在填写相关文件时却显示是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新粮。报道中曝光的粮食已发芽、变色或发霉。报道称,通过这样的操纵,质量难以保证。政府组织的粮食和棉花拍卖经常流拍,这加剧了外界的猜疑——它们的质量已差到无法商用的地步。
文章称,中国粮食储备的真实质量可能将给全球粮价带来影响。若储粮中大量无法食用,中国将被迫增加进口,从而令国际粮价上升。若储粮质量好,中国会采取措施降低储量,将其推向市场,这将让粮价走低。
中国政府的最低保护价制度已令储粮数量不断增加。该制度旨在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其种粮积极性。外界估计,中国的棉花和玉米储备数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60%和40%。
中央决策者承认,中国的土地和水资源不足以为14亿人口生产足够多粮食,土壤污染将使中国更多种植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并进口粮食。
中国目前正在试点向棉花或大豆种植农户直接发放补贴的办法,而非设定最低价格。今年3月,中国表示将斥资1546亿元人民币用于储备粮食、食用油和其他物资,但并未明确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