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市收购政策是在供给总体偏紧的情况下制定的促进粮食增产的措施,目的是通过保护生产者最低收益,稳定和增加国内供给。这项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国内粮食市场在全球粮食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之时,保持了基本的稳定,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现在,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由供给偏紧转向了宽松,继续实行该项政策的前提发生了变化。2010年之前的绝大多数年份,我国保持了玉米净出口国地位。2010年开始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之后两年玉米进口增加,但并不表明中国玉米供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当时国内需求“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应对经济危机增加投资刺激深加工产能扩张的后果。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躁动的市场预期,也吹起了国内玉米需求的泡沫。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玉米供求形势转变,当年秋季生产的玉米临储入库量达到了3083万吨。2013/14年度国内市场需求更为疲软,收购量和库存量继续增加。2014/15年尽管玉米统计产量有所减少,可市场变得更为疲软,生猪存栏同比大幅度下降,深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临储玉米收购再创天量,到目前为止的重返市场的竞价销售成交量只相当于上年同期成交量的29%,只有区区的331万吨。国内的稻米的供求形势也不乐观,消费低迷,进口冲击,库存压力不断增加。小麦价格在保护价水平不再提高之后失去季节差价变化,贸易商和面粉企业普遍亏损。
在中国粮食市场进入新周期之后,粮食流通政策当然需要进行方向性调整。目前,国内玉米市场矛盾最为突出,一些人对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提出批评也最多。客观地讲,临时收储政策,对于稳定国内玉米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同寒冬里穿冬衣,抗寒防冻,保持了体温正常。冬天过去之后,气温回升了,现在到了盛夏,需要脱掉厚重的冬衣换上轻薄的夏装了。不能因为天热了,就批评曾经穿过厚厚的羽绒服,理性地把冬衣脱掉就是了。
脱掉冬衣——解决当前玉米的问题,无非是消化存量和抑制增量。消化玉米存量,如同是下围棋时做出了每一只眼;解决玉米增量,则如同做出了另一只眼。有了两只眼,这盘棋便活了。如何消化存量?群友中早就有人提出建议,通过增加燃料乙醇消费,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玉米问题难在解决增量,因为抑制生产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矛盾。国内粮食生产本来就是弱势,从来经不起折腾,抑制产量会直接影响生产者利益,搞不好会产生社会问题。中国的粮食既不能多,更不能少,少了产生的问题会更大。如何解决增量?价格调整是关键。从目前的情况看,以现有的托市价格,再做努力也解决不了问题,国内玉米供给量还会增加。增量不解决,存量的矛盾就会继续,一只眼,棋,还是活不了。
细想,群友们议论玉米托市价格将调整,隐含的前提是,国家仍会继续实行临时存储收购政策,对农民实行最基本的保护,变化的只是价格水平。众群友活跃在玉米购销的一线,对市场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今年的行情,给贸易商带来了太大的伤害,今年秋粮上市收粮的积极性已经大受影响。他们知道,以现在的供求关系,临时存储价格降得再低,也不会有谁会冒然入市。市场预期悲观,更需要国家托市,否则价格会大跌。
如何进行价格的调整?群友提出价格调整应该努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国内生产结构调整,实现玉米的合理种植,解决增量的矛盾;二是抑制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解决进口压力的矛盾。去年以来,国际粮价大幅度下跌,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进口冲击日益巨大,严重增加了国内供给压力。
价格调整关系重大,特别是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整,涉及社会的稳定,需要十分谨慎。当然,也要看到种粮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也为粮价顺利调整提供了条件。价格水平下调,需要给农民补贴,既要考虑三省一区主产区玉米种植者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其它重要产区玉米种植者的利益,要对农业生产者实行尽可能的保护。这不光是给农民补贴,也是在调整中稳定国内生产能力的必要措施。中国的国情和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粮食出口国,对农民实行保护时,市场价格可以降得很低,并不担心未来会有供给不足问题出现。中国不行,中国现在已经是粮食净进口国,解决多的问题时,必须防止少的矛盾出现。既要考虑促进国内玉米供求再平衡,也要防止玉米生产下降过多,自给能力降至过低水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和1997年出现供大于求的形势相比,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而且国内粮价持续上行之后,已经远高于已经大幅度下跌的国际市场粮价。如何统筹考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是这次政策调整的另一个难点。2014年国内粮食产量再超6亿吨,创历史记录;2014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也首次超过1亿吨,创历史记录;2014年中国国内粮食库存不断增长,也创出历史记录。现在国内粮食市场既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也通过增加进口实现了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平衡。是进口冲击,还是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具体商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也成为了最为开放的市场。现在,不仅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供求平衡,也需要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遵守相关规则,履行做出的承诺。
国内玉米已经严重供大于求,而进口玉米、高粱和大麦仍然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市场。这种局面如何改变?必须在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实现国内粮食市场的再平衡,难度非常之大。有群友建议,通过降低国内玉米价格水平,阻止目前数量达3000万吨的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算了一笔账,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降至2000元,比现在的临时存储价格每吨低300元,从价格水平上看,玉米进口和高粱与大麦进口还是挡不住。而300元的水平,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就非常大了。东北三省一区国家给补贴,按1亿吨产量算账,每吨降100补100亿,300元就是300亿,农民利益应该说基本上可以保护了。可全国玉米产量是2.2亿吨,那1多亿吨补不补?黄淮海地玉米主产区补不补?不补,生产积极性会不会降得太多?国内玉米产量会不会出现过大的波动?
2014年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价格由市场形成,但也出现了重大的情况,就是2015年播种面积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棉花和大豆面积减少是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只是如果玉米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难以承受。
调整玉米政策难度非常之大,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可不调整又不行,因为已经无法持续。基于政策调整的复杂性,群友建议,政策调整一定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度调研论证,制定出来的政策既要有前瞻性,更有有严谨性,万万不可闭门造车。
群内有高手发表高见:
1、如果玉米政策不调整,估计新季玉米上市后,还得收1亿吨临储,才能维持住今年的价格水平。进口替代、面积增长、加工困境、建仓建库、未来的降质减量、管理不善、补贴压力等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2、解开玉米的死结,必须把价格降下来。首先是挡住3000万吨玉米和替代品的进口,其次是抑制住玉米播种面积的继续增长,产量才会逐渐下来,第三是国内饲料加工消费也会受低价刺激有所增长。这样解决4000-5000万吨的量,另外乙醇消耗再增加1000-2000万吨的量,合计5000-7000万吨,正好与今年国内结余量相当。
3、农民收入问题可以通过补贴解决。东北1亿吨产量,价格每下降100元,补100亿,三五百亿即可将价格降到1600-1800元/吨,似可实现上述目标。
另一位群内高手,则写出了长篇文章,在剖析当前的玉米市场和玉米政策之后,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
一是新年度开始,一定要控制住进口替代。最好的办法是将运输补贴大幅度提高到300-400元/吨,这样东北玉米到南方价格会在2050-2150元/吨之间,进口高粱、进口大麦都将失去市场份额。这样临储可以少收3000万吨,而400元/吨的运输补贴,相当于不到2年的临储费用支出,从财政的角度看总体还是划算的。否则替代品持续冲击,一旦3000万吨玉米进入临储,还需要存储几年的时间,存储费用会对财政造成较大的负担。运输补贴都是先运后补,等于先不用花钱,就解决掉了3000万吨玉米的消化问题。
二是加大力度打击走私肉类。每年大约有300万吨的走私肉,打掉之后每年可以消化1000万吨的粮食。并且将利于中国饲料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应下大决心,全国范围开展打击走私肉的运动,要抓典型,严处理。
三是加大燃料乙醇的使用范围。建议全国范围内使用,这样每年可以消化掉3000万吨库存玉米。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收购乙醇,进行混配。用加油站获得的各项相关税收以补贴可能出现的加工亏损,这样还可以解决全国酒精厂开工率不足的问题,并且如果未来一旦缺粮可随时进行调整。到新季玉米收购结束时会有2亿吨的库存,足够消化7-10年,不用担心缺粮问题。
他对新季收购政策的看法是:
第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要完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虽然2015年临储可能是最后一年执行,但也必须要继续坚持玉米临时收储,否则政府会失信于民、市场会失灵,那么玉米价格下跌幅度有超过50%的可能,甚至会更多。因为供严重大于求,无人接盘。以种粮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会受到毁灭性打击,所以新季临储必须要收。
第二,大幅下调临储价格不可取,因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和失灵,即便是价格再降,玉米也会都进入临储库存。大幅度降价不仅与保护农民利益(尤其是种粮农民利益)的中央精神相违背,造成种粮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并且还会严重损害新型农业主体。因事先未告知农民和市场,租地成本很高,生产资料成本也高。以黑龙江一些地区为例,仅玉米种子的成本就达到2500元/公顷。这样多年来培养的种田大户、农业合作社将会破产,土地集约化经营会严重倒退,在中国刚刚兴起的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会被搞垮。在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背景下,如有大批农民的利益受损害、甚至破产,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如果临储收购价格大幅下调200元/吨,以收8000万吨计算,仅才省出160亿元,但政府的公信力和农业、农民的稳定发展都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大幅降低临储价格是不讲政治。
第三,大幅降低临储价格后,现有的临储库存玉米会遭遇更加严重的贬值,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损失。即使推行燃料乙醇添加政策,市场也不会使用陈玉米,因为陈玉米的成本相对新玉米来说要高。这对国家也很不利。
第四,新季玉米是丰收还是减产,目前还未可知。如果减产,还大幅度降低临储收购价格的话,那么农民种粮的总体收入会大幅下降,这样农民受到的打击更大。不同于油菜籽,玉米种植面积广,在中国粮食安全的主产区,影响巨大。新政策出台需要十分慎重,不调整临储收购价或小幅度降价更加可取。由于已经是最后一年收储了,用综合思路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伤害农民。
他认为,2016年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取消临储玉米政策,同时加大支持国产大豆产业,采取粮豆轮作,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他还认为,新粮收购时就给予东北深加工补贴,并明确新年度拍卖政策为顺价销售、取消补贴。这样深加工、贸易商以及饲料企业都会备足库存。临储收购量会大幅减少,农民利益也会得到保障,这样可以花小钱办大事。
他预测,如果这几项综合措施实施到位,新年度临储收购量不会超过5000万吨,可能在3000-4000万吨之间,因为运输补贴能够解决3000万吨,各库存环节也能解决至少2000万吨。
群主认为,即将开始的粮食政策调整,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行40个月了,在大豆、棉花、菜籽政策调整之后,玉米价格下行,国家其它品种的粮食价格也因供求原因进入下行通道,这将给整个经济带来了新的通缩压力。通缩情况下,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困难远比通涨时大。农民不种玉米,可种什么赚钱?因此在促进生产结构调整的同时,更应该促进有效需求增长。
粮价下行,不利于市场流通的活跃,很多经营者将由于无法承担市场风险或是无法获得经营资金而退市。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疲软,导致粮价进一步下行,势必对整个玉米产业链产生重大的影响。要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认识。
在价格由市场形成的过程中,积极促进市场发育,构建新的粮食流通体系,是最需要取得的改革成果。国内粮食市场解决结构性矛盾,需要在更广泛的市场范围之内,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难度非常之大,稳步推进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当前严峻的玉米市场形势,众群友忧国忧民,提出各自主张,可见拳拳报国之心,并无高下轻重之别。全文引用了群友高见,力求真实地记录“天南地北粮食人”的历史担当。感谢!